Loading...

去年六月,三十岁的陈浩源,跟他的轮椅,远征爱尔兰参加羽毛球国际赛,成功勇夺三金,但其汗水激起的涟漪,对比十一月伍家朗击败林丹一役,在一般香港人眼中,似乎微不足道。

香港的伤残羽毛球员,虽有力与各国高手在世界赛较劲,却不为大众熟悉,他们流过几多汗水、经历几多艰辛只有自己知。当关注与资助同样贫乏时,支持他们全力扣杀的,只有对羽毛球的一团火。

陈浩源跟他的轮椅,首次踏上的舞台,是一个健全人士比赛。

自初中与羽毛球结缘,浩源一直想入港队:「正常嘅竞争太激烈,根本就冇机会。」但他从未放低球拍。二○○八年,廿三岁的他和朋友组队参加香港分区赛事,一路过关斩将,但在四强之前,他却在大陆遇上交通意外,左脚被截肢。队友奋战夺得亚军,他就坐在轮椅上,和「队友」一同踏上颁奖台。

那一刻,有苦自己知。

以为颁奖台是他的告别之地,但却想不到,竟成为他另一个起点。

意外发生后,浩源不仅无法再弹起扣杀,身体更极之虚弱,心里对将来极度迷惘。颁奖礼上,朋友介绍香港伤残羽毛球教练曾昭邦给他认识。曾教练和轮椅羽毛球,从此把浩源从黑洞拉回来。

「羽毛球令我搵番自信,帮我企番起身。」终于,他成为港队一分子。陈浩源是首个代表香港出战羽毛球国际赛的轮椅运动员。他坐在「战车」虽不用跳动,但训练绝不轻松:除每星期三次,每次三小时团体训练外,更有额外两天的健身或瑜伽锻鍊上身力量,还要做物理治疗,每周最少训练廿小时。现在场上的他「人车合一」,前冲、退后犹如炮弹,应付对手一长一短的回球绝无难度。目前他在单打世界排名高踞第四位。

香港伤残人士无法出全粮做全职运动员,已婚的浩源为生计,在一间澳洲贸易公司做管理工作,月入三万元。中七毕业的他幸运地遇到好上司:「我一年要出国比赛五次,有两、三个月返唔到工,上司唔介意,仲会好proud咁同客讲我系一个运动员。」比赛中的好成绩令他获得不少赞助,打波的支出几乎都由港队和赞助商包办,是香港伤残运动员中比较幸运的例子。

资料来源: 蘋果日報

网址:

相关标签 - 陈浩源, 轮椅, 羽毛球国际赛, 轮椅运动员 陈浩源, 轮椅, 羽毛球国际赛, 轮椅运动员



留言

用户图片
留言框
我的图片
留言框
Previous 伤残退伍军人圆梦 替代役男陪跨年 Next 伊拉克战火中的幸存者

已成功加入收藏

我的标签

登入

请先登入方可进行此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