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运动医学及科学学会】健康活力残疾学童 – 从学校出发
- [體路]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十亿人口(占总人数的15%)患有某种形式的残疾(disability),其中约有9,500万是儿童及青少年。残疾是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与过去三十年比较,残疾与非传染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 、癌症和糖尿病)所带来的整体社会负担增加52%,而体力活动不足(physical inactivity)及静态行为(sedentary behaviours)亦已成为全球蔓延的流行性疾病 (pandemic)。受到目前新冠疫情的持续影响,于2025年前把全球体力活动不足的人数比例降低百分之十的目标,恐怕将无法实现。......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十亿人口(占总人数的15%)患有某种形式的残疾(disability),其中约有9,500万是儿童及青少年。残疾是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与过去三十年比较,残疾与非传染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 、癌症和糖尿病)所带来的整体社会负担增加52%,而体力活动不足(physical inactivity)及静态行为(sedentary behaviours)亦已成为全球蔓延的流行性疾病 (pandemic)。受到目前新冠疫情的持续影响,于2025年前把全球体力活动不足的人数比例降低百分之十的目标,恐怕将无法实现。
由世界卫生组织最新发布的《2020体力活动和静态行为指南》是第一份针对 5岁至17 岁残疾儿童及青少年,并提出具体建议的国际指南。根据这份指南,残疾儿童及青少年应该:(一)每天平均进行最少60分钟中等至高强度的体力活动,并以带氧活动为主;(二)每周进行最少 三天高强度带氧活动,以及增强肌肉与骨骼的活动 ;(三)减少静态行为,尤其限制观看电子屏幕的时间。
近期有不少研究显示,体力活动不足及静态行为与肥胖、心脏代谢健康、体适能、心理社交行为,以及睡眠时间有密切的关系。研究亦指出,残疾儿童及青少年体力活动不足的情况是非残疾儿童及青少年的两倍,患有非传染性疾病的风险亦较高,同时也损害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幸福感。因此,在符合残疾儿童及青少年目前的体力活动水平、健康状况和身体功能的情况下,让他们参与体力活动并不存在重大风险,而且健康效益远高于风险 。定期参与体力活动,可以有效帮助他们减少患上肥胖的风险,促进认知功能发展,保持身心健康及提升生活质素。
香港的残疾儿童及青少年的体力活动水平同样令人关注。在香港,残疾儿童及青少年被列入有特殊教育需要(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 SEN)的学生。SEN包括患有各类残疾的学生,当中有严重学习困难或多重弱能的学生,则会获转介入读特殊学校,而其他SEN学生就会在融合教育的原则下入读主流学校。在2018-2019 学年,就读于特殊学校的学生人数为8,008 ,同期就读于公营主流学校的SEN学生人数为49,080(大约占总人数的8%)。当中最常见的SEN类别依次为特殊学习困难、自闭症、 注意力不足或过度活跃症、言语障碍和智力障碍等 。近期由香港中文大学(中大)跨学科研究团队发布的「2019香港健康活力儿童之特殊教育需要儿童及青少年体力活动报告卡」得出以下的结果:
1. 香港SEN学童在「整体体力活动水平」指标表现最差,评级为F,即不足两成SEN学童能达到每天进行最少60分钟中等至高强度体力活动的国际标准,反映他们严重缺乏体力活动。
2.「静态行为」评级为D+,即只有约三成半SEN学童能达到每次久坐不超过一小时的标准。
3.「学校」的指标评分为B,意味大约七成的学校能够提供每周多于70分钟的体育课,并给予SEN学童参与体力活动的机会,反映学校在支持他们参与体力活动的表现理想。
4.「政府策略及资源投放」评级为C-,显示政府有为SEN学童提供及资助多元化的体育活动计划,但仍需增加支持度。
5. 整体结果显示香港SEN学童缺乏体力活动,活动水平更远低于一般儿童及青少年。
体力活动是其中一种有益健康的行为,可是,残疾儿童及青少年在参与体力活动时,却受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和影响。在残疾与健康领域中,社会生态学模型(Socio Ecological Model – SEM)是一个目前被广泛应用的理论框架,有助了解促进或阻碍残疾学童参与体力活动因素。SEM分为五个影响圈层:第一层为中心圈层,涉及个人因素,例如残疾类别、残疾程度、年龄、性别和个人认知等;第二层为人际因素,重点关注社会关系,例如与父母、家庭成员及教师等的人际交往;第三层为组织因素,例如校内课程、学校活动以及设施器材等;第四层为社区因素,例如公共交通、社区活动和公共环境等;第五层为社会因素,包括社会公共政策、法律、校内规定等。因此,上述各个因素都会影响残疾学童参与体力活动,而SEM的理念是提倡多方持份者共同协作,一起推动残疾儿童及青少年克服障碍,积极参与体力活动。
以SEM理论作为框架,中大体育运动科学系很荣幸获香港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捐助,举办《赛马会「运动无界限」青少年展翅高飞计划》。透过「运动无界限」的理念,为就读香港特殊学校的残疾儿童及青少年增加参与体力活动的机会,以提升身心健康与生活质素。
上述计划的内容全面,首先,我们于校内推动优质体育,为参与学校提供心率监测系统及互动电子白板,让教师掌握残疾学童的实时体力活动水平,并建立学生数据资料库,定期检视体育教学模式及制订学生个人化教育计划(IEP)目标。同时亦引入四项适应运动,包括健体操、地壶球、门球及坐式排球。教师可因应学童不同的残疾类别与发展需要,适当地调整运动器材、玩法或规则。当学童有不同程度的选择时,自然更勇于尝试和体验,并提升其自信心。我们亦与海外专家合作,举办专业培训工作坊及研讨会,推动本港适应运动或特殊体育的教学发展与人才培养,有关的专业培训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认可。此外,我们与中国香港体适能总会合作推广恒常运动,透过制作一系列的「健怡起居体适能运动系列」影片,鼓励残疾学童与家长善用网上资源,于家中进行体适能运动。计划自2019年推行至今,已经有25间本港特殊学校参加,其中包括视障、听障、肢体伤残,以及轻度或中度智障等四个类别。透过家校合作,我们预计将有超过五千名学童、家长及教师受惠,促使更多残疾学童能达到世界衞生组织的体力活动指标。
最后,不论年龄、性别、残疾类别和个人能力,我们深信残疾儿童及青少年都应该享有平等参与体力活动的权利和机会。让我们各持份者同心协力,为残疾学童的健康及社会共融出一分力。
资料来源: 體路
网址: 原文网址
作者: 薛慧萍教授
香港运动医学及科学学会,HKASMSS,体路
Previous 【显影中国】“我要造轮椅!” 脑瘫大学生的发明梦 Next 东纵老战士:伤口感染腿截肢 睹祖国发展感安慰